遠距教學如何拉近關係和建立歸屬感:善用學習儀式


面對面培訓如何華麗轉身數位學習(三)
遠距教學如何拉近關係和建立歸屬感? 善用學習儀式

文/賴廣瑜

        實施遠距教學後,講師除了適應新的教學方式,仍掛心著「遠距教學拉開人與人距離,是否會拉大人心的距離」、「沒有見過面的新生,如何快速建立關係,縮短磨合期」,以及「課程中如何增加學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」。

        很多研究顯示,師生關係及同儕關係會影響學習成效,正向關係有助提高學習動機和學業表現。實體課程原本就有建立師生與同儕關係的學習儀式,這些人與人、人與事、人與物的接觸點活動,巧妙地營造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感受,串起我們這一班的認同感。

         當學習情境轉換至線上時,「復刻」習以為常的學習儀式,適當調整作法,同樣能引導學員為學習做準備,建立人與人的連結,在學習深化的過程中,穩固人際關係。

        筆者依據課程實施前、中、後三個階段,分享調整學習儀式,建立師生、同儕關係及歸屬感的作法。

一、課程實施前的儀式與活動

1. 收到上課通知,準備上課

        上課前學員會收到電子郵件、訊息,或電話的上課通知,知道即將上課。通知內容包括課程時間、線上學習方式、提供的支援和協助、將會收到的學習教材,以及上網測試時間等。

        如果加上一段歡迎入學(錄訓)的視頻影片,會很有吸引力,預先「見到」講師和助教的臉,和「聽到」聲音,加溫熟悉感。

2. 拿到教材包,期待課程

        實體課程的教材和教具大多是到教室才拿到。線上學習則要提早在上課前寄給學員。學習不能只靠數位檔案,需要摸得到紙本講義、教材和教具。如果線上學習會用到便利貼、色紙、色筆、小白板、手牌,甚至點心、零食、飲料等,就一併寄給學員吧! 教材包中加入小驚喜,讓學員期待課程開始。

3. 課前上線測試,熟悉環境

        課前測試視訊軟體是實體課程沒有的活動。為了讓學員熟悉視訊軟體,必須在課前和每一位學員進行上線測試,確認學員有學習設備,能夠連上網路,網路訊號穩定,會進入視訊會議室和使用常用功能。

        這是重要的前置準備工作,確保課程當天學員順利進入線上教室,準時上課。這段互動過程,學員慢慢熟悉線上學習環境、講師和助教。

4. 預習課前作業,心智準備

        這個不花俏的接觸點是連結學員心智!促使學員初步理解學習內容,做好學習新知的準備。課前作業可以延伸應用,連結到課堂互動活動,作為小組討論題目,或是暖身交流的題材。

5. 準備「書包」,布置環境

        學員上實體課程前會準備「書包」,裡面有教材、筆記本、文具和水壺等。課前通知請學員準備好自己的書包放在上課電腦(或平板、或手機)旁邊,提前布置自己的學習環境。書包可以延伸運用,作為課堂互動活動,同學彼此分享「書包」,以軟性話題開啟交流。

        除了實體書包,也有「電子書包」!電子書包則是課程會使用的軟體和資源,像是視訊軟體、課堂活動使用的軟體(如:Google Drive)、班級線上群組、上課簽到系統…等。須請學員在課前下載所需的軟體和資源。

6. 和老師打招呼,過場進教室

        上課當天,進入線上學習教室,請學員打開鏡頭、麥克風和老師打招呼。老師見到學員務必呼喚其姓名,表達歡迎,讓學員知道老師看到他了。藉此建立「過場」儀式,帶學員進入線上教室。

        線上課程仍需維持簽到,學員可在視訊會議軟體的「聊天室」或指定軟體輸入自己的名字簽到。

7. 呼喚名字,叫出存在感

        回想聽廣播的經驗,主持人為了和聽眾拉近距離,會唸出聽眾名字和留言。聽眾聽到主持人唸出自己的訊息,會有小確幸的感受。

        學習廣播主持人的作法,呼喚學員名字(暱稱),向學員表明你關心他的到來,看到他提出的意見,講師小小的動作,讓學員很有存在感。

        實體課程人與人之間可以透過眼神、口語及身體語言溝通。然而,到了線上學習環境,眼神看不清楚,鏡頭照到的身體部位有限,更凸顯點名和口語呼喚的重要。

8. 心情聊天室,牽起歸屬感

        學員和講師打過招呼及簽到後,可請學員在「聊天室」或班級群組,寫下心情留言,做為課程開始前小組或全班互動對談的題材。

        心情留言是復刻實體課程同學之間的閒聊,留言主題建議是軟性話題,例如:我的書桌上面有什麼、我家看出去的天氣或風景、一句話說現在的心情、早餐吃什麼、或是帶入當天課程的題材…等。

        實體課程講師不會刻意設計閒聊話題,因為學員在等待課程開始時,自然會問候及聊天。線上教室則沒有這樣的場景,學員普遍關閉鏡頭,做自己的事。因此,需要進行微妙的心理干預,設計人際暖身活動,增強互動和連結,也幫助講師瞭解學員的身心狀態。

二、課程實施時的儀式與活動

1. 展示你的世界,拉近親密感

        學員喜歡從不同角度進一步認識講師,當你願意打開門和學員分享你的世界,學員的世界也會為你開一扇窗。分享你的家人、寵物、早餐吃什麼,以及面對線上教學的不安,仍積極努力的態度。

        實體課程彼此透過穿著打扮、使用的物品、吃的食物…等非語言訊息,認識講師和同學。線上學習需要刻意開扇門窗認識彼此,甚至可以安排「帶寵物上學」、「帶幸運物上課」等活動,展示鏡頭外的另一面。

2. 作業回饋,表達認可

        學員希望知道自己的學習表現,期望別人的認可,需要建立信心,決定是否繼續走(做)下去。講師針對學員個人化的回饋,不只會影響師生關係,更影響學習表現。實體課程會進行的作業個別回饋,線上課程一樣要做。

        值得注意的是,講師在回饋學員時要「正視學生」,實體課程講師會看著學員給予回饋;到了線上課程,要請學員打開視訊鏡頭,請學員看著你,講師以溫和的眼神正視鏡頭,看著學員表達你對他的肯定和認可,具體提出哪些能力他已經做到,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。透過眼神交流和具體的口語回饋,讓學員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。

3. 小組協作,建立同儕情誼

        學員喜歡認識不同行/職業背景的同學,交流經驗。課程設計時,可以規劃小組作業,讓同儕互相交流和合作,深化學習,同時建立學員之間的情誼。

        視訊軟體可以設定分組討論室,預先分配小組成員,進行討論。除了視訊同步的分組討論外,也可善用非同步軟體,如Google Drive的共筆協作功能,學員可自行安排時間完成小組任務。

4. 蒐集學員回饋,傳達重視

        實體課程進行到特定階段時,會請學員填寫學習滿意度問卷,目的是讓學生表達意見,進而共同創造學習環境。

        學員回饋意見除了協助講師調整課程,也幫助學員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態,提出需要的協助和支援,以幫助他們學習。

5. 開設輔導時間,個別諮詢

        實體課程的休息或下課時間,老師會留下來解答學員問題,或提供作業指導。線上課程則需要刻意安排輔導時段。

        線上課程會遇到學員上課環境無法讓人專心,或是網路連結問題,影響學習和吸收。為滿足學員需求,講師可以安排視訊或電話輔導時間,解答學員疑問,或指導學員完成作業。有些學習表現明顯落後的學員,需要刻意安排輔導時段,提供補救教學。 

6. 刻意關注,表達關懷

        加拿大校長邁倫·杜克(Myron Dueck)提出「2 x 10 理論」,他認為老師每天花 2 分鐘持續 10 天,嘗試和需要特別關懷的學生建立關係。即使學生扭捏抗拒,老師也可以巧妙地運用短短的時間表達關心,和該學生共度愉快的時光。

        線上課程沒有走廊上的巧遇和茶水間的閒聊,講師需要刻意關懷個別學員,特別是一群安靜、默默學習的學員,找出機會和他們互動、對談,表達關懷。

三、課程實施後的儀式與活動

1. 整理心得,編織回憶

        實體課程最後的總結學習時刻,會安排學習反思活動,學員回顧所學、所得、工作應用構想,以及感謝他人。

        線上課程可以持續,請學員寫一段心得文字、拍一張照片說感想,或錄製影片…等,回顧所學和個人成長。這些素材經過剪輯,將成為班級的共同回憶。

2. 舉辦同樂會,慶祝結訓

        設計有意義的活動,慶祝大家一起完成訓練,為關係保溫。同樂會前可以設定dress code,營造赴一場盛會的氛圍。

        線上同樂會時間不必長,重點是專心,回歸相處的本質,大家能夠一起做一件事,像是舉杯慶祝、一起畫圖、一起寫春聯、一起吃月餅…等。

3. 線上同學會,溫故知新

        線上同學會免除舟車勞頓,更容易進入。同學會主題很多樣,可以是純聚會分享近況、邀請班上同學分享經驗、安排學長姐或特別來賓分享,或是線上虛擬參訪,透過鏡頭進入企業參觀。創造有意義的課後連結活動,讓學員重新聚首,維繫關係。

總結:善用學習儀式,建立關係和歸屬感

        學習情境由實體課程移轉至線上,借用學員習以為常的學習儀式和活動,在原有經驗上,串起人與人的連結、人和環境的歸屬、人對學習內容的認知。

        講師原本就擅長設計和操作這些學習儀式,從調整學習儀式著手,更能夠從容、無痛移轉。只要根據線上情境,調整時間和空間,改換使用的工具,加入大量的關注和關懷,一樣可以經營好班級關係。

相關文章: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開場就介紹演講大綱穩死:四招和聽眾搭訕誘惑的方法

演講結尾是慾望的起點:四招譜出精彩結局的方法

Adobe反其道而行,用「紅盒子」鼓勵員工創新